
春天,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:蝴蝶、宫灯、老鹰、日月…琳琅满目,千姿百态。其实,早在两千多年前,风筝在中国就已经诞生了。相传,春秋时期的工匠鲁班用竹片和木片制作了“木鸢”这就是风筝的范本。当时,风筝主要用于军事领域。汉代后,人们用细竹扎骨架,用棉质粘贴成鸟的形状,再斜缀一线,便可引线乘风而上,故“木鸢”演变成“纸鸢”。

到了唐代,风筝增加了娱乐功能,王公贵族视它为高级玩具。五代时期,后汉李邺在纸鸢头上装上一根竹筒,微风吹动嗡嗡作响,宛如筝发出的声音,清脆悦耳,因此纸鸢得名风筝。两宋时期,风筝成为一项普及的娱乐活动。

风筝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,制作越来越精细,品种也越来越多,并流传至国外,中国也因此被称为“风筝的故乡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