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宁在十月电影观后感_列宁在十月经典台词片段

曾几何时,一部苏联电影比任何一部国产片更深入人心。至少两代中国人观赏《列宁在十月》的经验,改变了他们一个时代的记忆。1970年代峥嵘岁月,中苏交恶,但大人、孩子口头语还提起这部苏联电影的台词:“面包会有的”、“让列宁同志先走”、“小人闹事真可怕”,不一而足。孩子们玩“打仗”时,最爱模仿的电影场面是叛徒出卖列宁,卫士瓦西里护送领袖最后一分钟脱险。姜文电影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也有这场戏,部队大院啸聚一彪“野孩子”,歇斯底里地喊:“地址!地址!”。主人公马小军躺在沙堆上假装叛徒,断气前哽吃地说出列宁的住址。一部电影充斥了孩子们的整个想象空间,不知因为它意趣盎然呢,还是循环放映的次数太多,让本已匮乏的文化生活更显偏执、重复、沉滞。

十月革命一声炮响

《列宁在十月》剧照

我问过60年代出生的朋友,他们记不清电影情节了,三十多年没看了,但有些台词仍朗朗上口。一部电影也是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元素,台词渗透到流行语汇里,像如今网上不知所云的“浮云”、“神马”,已沉淀到社会集体无意识之中。有意思的是,朋友们不约而同记得同一场景——占领冬宫。一旦勾起怀旧情绪,大家不能自已,将破碎的记忆一片片编织起来,似修复蚀损的老胶片,已模糊的影像复现了:几个俄国工人、士兵,先遣爬上冬宫森冷的铁栅栏门,本想翻过去打开它,可后面潮水般的大军已经冲上来,门被撞开了,爬上去的人伶仃无告地骑在门扇上,就那么随人潮涌动来回荡着。

十月革命一声炮响

占领冬宫

经典片段:

就这样,无产阶级导师,盖着别人的斗篷,在地板上睡着了

望着在地板上睡觉的领袖,瓦西里拥着妻子安抚她说“面包会有的,粮食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”

鲜活的领袖形象和卫士坚定的信念,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政教材,烙印极深。

这是一部苏联早期的黑白影片,像这样的桥段还有许多:

比如,秘密会议在召开,室外守卫问瓦西里什么会开这么长时间?瓦西里幽默的回答 “决定世界的会,你还嫌长”。

敌人的密探问他的上司 “他(指列宁)的耳朵长的什么样?” 上司怪声怪气的说“耳~朵~嘛,就是普通的耳朵”。

起义暴发在即,临时政府的次长带兵去收缴工人的武器,被坐冷板凳,急的团团转,反复看表并念叨 “过了一刻钟”,一会又念叨 “又过了一刻钟”。

起义队伍“乌拉、乌拉”的冲进冬宫,临时政府的政客们如惊弓之鸟,但嘴上仍旧喊着 “镇静!镇静!镇~静!”

还有攻陷电话局的起义军,向指挥部大声喊着报告:“这里的小姐们(接线员)都晕过去了,晕~过~去~了!

还有列宁出行前被化装成头部受伤的人,他照了照镜子,问身边的卫士说“不太过份吧?

还有起义军的马特维也夫,总是不分场合的先掏出小梳子吹一吹,把几根头发抿整齐了,再吹一吹,放回兜里,然后才说正事。最经典的是他冲入冬宫后,面对临时政府的要员们,他先吹了吹梳子,梳了梳头,然后再吹了吹梳子,才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 “先生们,你们完了!”

还有一位曾经问过列宁“列宁长的什么样?一定是个大个子”的农民,最后在会场见到了在台上演讲的列宁后,风趣的说 “见过,见过。原来是个小个子嘛 ”。

这些桥段都被当年我们一帮孩子在不同场合、不同时机的反复模仿过和深度演译过。你象小弟向孩子王献媚,开头语总是“他的耳朵长的怎么样”?孩子王想怎么回答都行,以彰显他的地位。每逢遇到芝麻大点的事,就会把“面包会有的,粮食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”挂在嘴边,还配以“镇静、镇静”的故作老练。看谁穿件新衣服,甚至是老师,马上会起哄说 “这会不会太过份了吧 ”。看到哪位女生抹眼泪,就会有人告诉老师“有位小姐哭的晕过去了”。谁的作业写的认真,受到表扬,就会有人上前打趣 “不,不,不,同志,不要写在本上,而要记在脑袋里”。

0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