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字母认不全到考出 85 分,中间只花了三个礼拜的时间。
有不少朋友对这件事感到好奇,其实没什么,我当时每天学习十几个钟头,时间多了几倍,速度自然也就快了几倍。
提起这段经历,我是想告诉大家,学外语没有想象的那么难。假如方法到位,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。当然,三周并没有代表性,谁会成天盯着外语,连吃饭睡觉都不顾呢?一般情况下,我们需要三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,才能找到“学会了”的感觉。
也许你会说,三到六个月也很短呀!确实,就像我们学英语,常常会走弯路,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,而这当中也包括了我自己。但现在回头看,原本有很多地方是可以“抄近道”的。这些近道有点隐秘,没人提醒的话不容易发现。所以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过程,希望多少能给苦于学外语的同学一点启发。
着手准备学德语,我做的第一件事情,是了解语音。我并不急着跟外国人说话,但后面复习的时候需要念句子,我得保证自己能念得出来。我在网上转了一圈,想找一份简单的语音材料。最后选定了德国之声电台的专题节目,名字叫作《Deutsch - warum nicht?》,中文的意思是《学德语,为什么不呢?》。这份材料做得很用心,不但文本录音都能免费下载,而且解释的部分还有中英两种版本。在找材料方面没有花太多时间,我觉得自己很幸运。
对照文本随便听了几段录音,大概知道德语听上去是什么感觉之后,我马上就准备进入最关键的语法环节。这时候我又需要一本浅显的语法书,让我没想到的是,之前下载的 《Deutsch - warum nicht?》,每个章节之后居然还有语法说明,这又省掉了我四处寻找语法书的麻烦。
虽说是学语法,但我的注意力完全都放在例句上。我把前后的规则说明,都当作是对例句的解释。等看完语法回到课文,我更是把整个课文中的句子都当作分析语法的练习。碰到任何难点,不是查字典,就是翻语法说明,总之任何一句话我都要求自己能给出清楚的解释。
经过这样的训练,慢慢地我对语法就有了些感性认识,那些复杂的变位规则也好像不是那么复杂了。而在分析句子的过程中,因为没有放过生词,所以同时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。
但是每天接触这么多新的知识点,怎么记得住呢?这时候就要靠复习来帮忙了。在三周时间内,我大概有 90% 的时间都在学语法,而其中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用来复习。我的复习方法很简单,就是反反复复念之前学过的句子。当句子越来越多,我只来得及复习头三天的内容。前面说要重视语音,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,是不是标准我不知道,但至少学过的句子我都是能念得出来的。当然,这要感谢那些录音。
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,这也许是学语言最重要的经验。如果不理解,那就成了死记硬背,无法活学活用;如果不重复,那就没有沉淀,结果是边学边丢。
我每天睡得很少,最终花了超过两个星期,才完整地学完了那套材料。尽管词汇量有限,但我感觉自己已经懂德语了,因为我非常熟悉语法规则,看句子已经是直觉反应,不再需要停下来分析结构了。
终于到了最后一步,那就是学课本。我一直不敢把课本搬出来,因为上下册加起来有一千两三百页。上次打开,看到里面全是不认识的字,只感觉到一阵绝望。这次鼓起勇气翻开第一课,却发现里面没有我看不懂的内容!
不过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,哪怕是中文写的小说,一页页看估计也来不及了。所以我决定只看课文,而忽略掉占大半篇幅的练习部分。毕竟我现在最缺的,不是语法训练,而是词汇量。
大部头的小说变成了短篇散文集,我的进展非常快。懂的部分就是一遍过,只有碰到不能当场理解的文字,我才会停下来花点时间。一般情况下,停下来都是为了查生词。因为大体能懂,我发现看课文还挺有乐趣。而课文看完了,我的词汇量不知不觉也就上去了。
照理考前还应该做些真题,但或许是自学考试并不热门,我没有找到关于第二外语的任何资料。不过有一件事是我能做的,那就是熟记不规则动词表。德语跟英语的情况很像,唯一需要死记的,也许就是这张表。
真实的情况是,我提前一小时到考场,灌了杯咖啡,然后第一次开始背那张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