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奖获得者青睐中国
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、瑞士科学家库尔·特维特里希,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极大,身价过亿。
特维特里希从来都不愿意到国外发展,但他却千里迢迢来到中国,入职上海科技大学,他这样做的目的,就是要获得“中国绿卡”。

那么,维特里希为何执意要加入中国呢?这还得从特维特里希的人生经历说起。
库尔·特维特里希1938年出生于瑞士的阿尔贝格,这是一个距离瑞士首都伯尔尼大约20公里的一个小镇。
特维特里希从小时候起,一直生活在那个地方,那里环境优美,有许多河流和森林。
维特里希曾说:之所以会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,正是因为从小被植物和动物包围,那种感觉让自己特别陶醉,特别渴望亲近自然,希望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。
1957年,维特里希考入伯尔尼大学,攻读化学和数学等专业。毕业后,他来到巴塞尔大学深造,并获得博士学位。
维特里希贡献卓越,待遇优厚,通俗点儿说,就是不差钱儿。一句话,无论到什么地方,他都能过得很好。

特维特里希与中国的缘分,始于1983年。当时,维特里希是一个国际科学联合会的秘书长,他代表联合会来中国开展作。
这次经历给维特里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,从那时起,他就坚定地认为,中国必然会崛起。
此后,维特里希教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,帮助中国顺利加入国际科学联合会。
当维特里希教授收到上海科技大学的邀请后,他没有半点儿犹豫,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上海,并带领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。
维特里希教授主持的研究,主要目标是解决糖尿病问题。由于贡献卓越,维特里希教授很快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“中国绿卡”,他从此可以长期定居中国。
与特维特里希一样,喜欢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很多。比如,2021年诺贝尔化学获得者,德国科学家本亚明·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戴维·麦克米伦都很喜欢中国。
2位新科诺奖得主对中国情有独钟,他们喜欢中国文化,也很喜欢招收培养来自中国的博士和博士后。
戴维实验室培养过10多位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,本杰明实验室也接收过20多位中国博士后。
本杰明经常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,他特别喜欢吃中国的红烧肉。2018年,本杰明在上海浦江游轮上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50岁生日。戴维差不多每2年就会来中国1次,他很喜欢中国,也很喜欢他的中国学生们。
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工作
2020年3月1日,人民网报道,据估算,在华工作外国人已经超过了90.7万。其中,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达到21.5万,占全国的23.7%,居全国首位。
过去10年,在华留学生的数量已由23.82万增长到49.22万,足足增长了1倍多。
早在2017年,汇丰银行发布的“全球移居人士年度调查报告”就指出:中国早已改变过去几十年“以人口输出国”的面貌,如今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,为外籍人士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增长的机会,而这也是大批海外人才愿意赴华发展的重要原因。
澳大利亚人问的3个问题,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