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,五言古诗,《饮酒》。
此诗创作者,是东晋大诗人,陶渊明。

东晋诗人陶渊明
原文: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
简短篇:
长篇:
诗歌《饮酒》,它的写作背景发生在公元416年,在东晋,拥有最大权利的相国刘裕,调集全国的兵力,先后攻克了洛阳,收复了长安。刘裕通过北伐,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,凭借着巨大的军功,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,陶渊明听到刘裕权倾朝野的消息后,一直闷闷不乐。陶渊明为什么会闷闷不乐?因为只要东晋存在,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,照耀家邦。如果一旦东晋灭亡,家族的功绩就会一笔勾销了。可是照这眼下的发展趋势来看,东晋的气数一定会耗尽,刘裕的篡位只是迟早的事,所以他整天为这件事喝酒,抒发自己的悲伤郁悒,故而创作了饮酒这首诗。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这里的结,解释为用绳捆绑。庐,从它的部首“广”,我们能知道它与房屋有关。所以庐的本义,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草屋。
结庐,它的意思就是捆绑稻草,搭建小草屋,可以延伸为居住的意思。整句结庐在人境,就解释为居住在人间。下一句,而无车马喧,它的意思是,然而我却没有听到车马的喧嚣声音。读到这,作者似乎通过这一落差,抛给了我们一个疑问,为什么会没有车马的喧嚣声呢?我们要知道,当时东晋大红人,国相刘裕,当他权高位重之后,他的府邸前小巷那必定是车来车往,那些达官贵人,富贵商人,这些巴结者登门拜访络绎不绝,所以车马喧嚣是一定的。反观陶渊明门前,却出奇安静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整句解释为,问我为何能如此?只要心志高远,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。从这句,陶渊明为我们解释了他门前为什么特别安静,无人拜访的原因。陶渊明在身处此境的无奈下,只能说心志高远,不看重这虚假的热闹。确实,这也好理解,对于目前的陶渊明来说,他本人,一不是官场红人,二又没有权利,所以资本和人都不会亲近他的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解释为,陶渊明俯下身,在东边的篱笆下摘菜菊花,当他摘完起身,忽然抬头看见,眼前远处的南山。其实,整句还有另一层含义。菊花,代表高贵,节气清高,所以采菊,又隐喻为陶渊明选择了心志高远,当陶渊明在选择心志高远后,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忽然看见了南山,看见了另一片美景。所以读到这,我们就会体会到陶渊明要表达的真实含义,就是我陶渊明选择心志清高,虽然没有了门前的车马喧嚣,但是却得到了另一片美好心境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这句解释为,山中的气息在太阳落下,傍晚的景色最好,另外还有飞鸟,结着伴儿归来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这句意思是,这里面有着人生的真正意义,想要辨识,却已经忘记怎样表达了。
我们在读完陶渊明的《饮酒》诗后,替陶渊明感到欣慰,他能从官场的失意中,走了出来,从而能发现属于他的另一片天地。